教研体系

2024年2月,果壳心理发布「果壳心理调节模型8.0」,四大模型分别为:家庭教育与孩子问题行为关系模型、多元归因模型、健全人格要素模型、金字塔模型。 

家庭教育与孩子问题行为关系模型(橡果子模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比喻成橡果子,父母是那包裹在果实外的坚硬外壳,孩子则是壳里的果实。同时果壳也象征着生命、成长、守护、坚韧、适应和边界等多重含义。父母坚韧地守护着果实的成长,为果实成熟输送丰富的营养。
果壳的坚硬程度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守护力度,不同守护下结出的果实,成熟度不同。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从“控制”和“回应”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四种典型类型。该理论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里隐藏着孩子的未来,在不同教养风格下成长的孩子,其人格发展、心理素养、情绪状态、思维习惯等有着显著的差异。
(注解:“控制”是指父母对孩子行为及选择的控制;“回应”是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及满足)

(1)民主型父母

民主型父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行为设定明确界限,在界限范围内给孩子适度自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平等、民主,当孩子犯错后会及时指正,以身作则,孩子表现优秀时会表达肯定与欣赏。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和父母关系亲密,信任父母,尊重权威,性格独立,自尊自信,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待人友善。

 

(2)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常表现出冷漠否定的态度,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期待高要求严,多用惩罚控制的方式管教孩子,很少向孩子表达肯定和赞赏。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和父母关系相对疏远,孩子大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性格自卑胆小,遇事退缩,不善交际,情绪容易抑郁焦虑。

 

(3)溺爱型父母

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施加压力,典型的看法是认为孩子“只是孩子”,忽略了孩子要承担的责任,面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一再妥协,孩子犯错后选择包容。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不尊重父母,不守规则,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达不到同龄人应有的心智成熟度,自我中心严重,责任感弱,自卑退缩,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相对较差,社会适应力比较弱。

 

(4)忽视型父母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冷漠,既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期望。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不加干涉,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归属感、安全感和价值感很低,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世界缺乏信任,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社会适应性障碍高,容易过早叛逆、早恋、辍学、混帮派等,有较高的犯罪倾向。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往往注意到孩子有早恋、不写作业、闭门不出、电子产品滥用、作息日夜颠倒、注意力不集中、不讲卫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属于行为层面的问题,是最外层的症状,也是父母最容易看见的问题。

问题行为表征层面下可能隐藏着厌学、叛逆、亲子关系破裂、性格自卑、做事拖延等心理层面的问题,即孩子内在的动力系统出现损坏。

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深挖下去更深层次则是孩子的情绪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恐惧、易怒等。

父母的教育是因,孩子的症状是果。

橡果子模型,深度解读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从家庭系统入手,通过引导父母改变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认知部分,进而重构孩子最核心的身份认知、情绪系统,激发孩子的内在成长动力,最终促使孩子的偏差行为消退并被适应性行为取代,孩子恢复健全人格,社会适应力更强,学习力显著提升。

只有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中错误的认知和理念,从源头改变孩子成长的心理营养,才能彻底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带来持久的正面改变。

多元归因模型(雪松模型)

孩子出现早恋、不写作业、闭门不出、电子产品滥用、作息日夜颠倒、注意力不集中、不讲卫生等行为偏差,往往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也不是某一单一因素造成的。

父母可能尝试了一种或多种方式想要帮助解决孩子的行为偏差,但结果并不理想,很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冒出了更多的问题现象。

孩子有着复杂的人格,当出现行为偏差,往往意味着孩子的心理、生理、情感、认知等层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损伤。

果壳心理研究中心专注于青少年问题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单一维度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最终导致孩子的偏差行为反复出现。

研究表明,父母想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偏差行为,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多元分析,找到造成孩子行为偏差的综合原因,准确归因,多维度施力,从而快速高效地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

(1)生理因素:

例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可能和生理障碍有关,需要在专业测试下确诊孩子是否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孩子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需要通过专业量表确定是否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2)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自尊心明显增强,寻求认同。

青少年身体的发育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成人感,希望自己承担成人的角色的愿望不断的加强,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等这些话题,这些问题困扰他们,不断地引起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他们有时候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未来一片光芒,有时候又感到无聊、苦闷、焦躁,觉得生活没有意思。

因此其实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懂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出现了心理的问题。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校园里,竞争压力、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感到喘不过气来。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可能会过分强调成绩和分数,导致一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感到自卑、沮丧和失落。

校园欺凌、暴力等问题也可能让学生感到恐惧和无助,从而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不良现象,如网络暴力、色情内容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健全人格要素模型(太阳花模型)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和个性,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健全人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反面是不健全人格。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出现了偏离或称障碍时,我们就需要对之加以纠正和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人格的健全过程。于是我们就把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形称为人格不健全。反之,一个人人格发展平衡、和谐的正常状态,我们便称之为人格健全。

健全的人格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基石,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健全人格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

果壳心理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总结出健全人格模型,包含六大模块:内驱力、专注力、学习力、创造力、社交力、情绪控制力。

(1)内驱力:

指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孩子内驱力是指孩子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动力和动机,驱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尝试和创造等。拥有内驱力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在学习方面,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会主动探究,自己寻找问题和答案;自主学习,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监督催促主动学习;自我评价,主动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并积极改进;自我实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在生活方面,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会自我管理,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讲究卫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

在社交方面,拥有内驱力的孩子自我认知清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定位,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自我调适,拥有社交弹性,能够处理好社交关系。

 

(2)专注力:

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

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专注力是大脑信息加工的过滤器,留下来最关注、最核心的信息,过滤掉其他无关的信息,是集中全部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并持久的定力。

专注力弱的孩子,很难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写作业拖拉粗心,学习缺乏定力。专注力较强的孩子,课堂上可以坚持认真听讲,课下高效高质完成作业,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收获更高的学习质量。

 

(3)学习力:

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是一个人能够快速获取知识、并让它产生价值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学习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运用该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力包含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的动力是指在没有人催促下,愿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学习的毅力是指面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能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学习力提升是解决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信心等问题,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快速提升成绩。

 

(4)创造力:

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造力就是思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把想像的事情变为现实的能力,是用独特的方式建构或者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创造力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孩子重要的潜能之一。

创造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21世纪,全世界都在呼唤“培养创新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富有开拓性,具有创造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区分人才的重要标志。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是为了创新和创造,而不是陷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恶性循环。

创造力强的孩子具备较强的好奇心,渴望认知世界;拥有开放的内心感觉和情绪;具备探索和冒险精神;想象力丰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强,寻求变化的解决方式,提出多种可能性;能创意解决复杂问题。

 

(5)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共关系人员能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标准之一。公共关系人员必须懂得礼仪和各种场合的礼仪,善于处理人和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社交能力。

安东尼·罗宾说过:“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它能为你打开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门,并让你不断成长。”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85%来源于人脉关系,15%来源于专业知识。”

社交力至关重要,关乎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以及未来的成功。社交力弱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不理解他人的情绪而被排挤孤立;遇到人际交往挫折会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影响到学习。

社交力强的孩子,共情能力强,能快速融入新的集体,获得别人的好感;能解决社交冲突,及时化解人际交往矛盾;有组织协调能力,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6)情绪控制:

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绪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过于激烈,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情绪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它是人们追求心理健康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绪控制力弱的人,当遇到学习生活压力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因为情绪失控做出错误决策,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无法理解和察觉他人的情绪,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而误解他人的意图,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冲突时,可能因为情绪问题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冲突加剧,甚至无法得到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动力。

具有较好情绪控制力的人,在面临学习和生活中各样压力时,会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不会因为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情绪问题而做出过激反应;能敏锐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他人的情绪问题;遇到冲突和问题时能够理智解决;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保持平衡健康的生活状态;面对挑战时会更加积极勇敢,追求成长。

金字塔模型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各个阶段都完成了本阶段应该有的心理发展的任务,就能够逐渐实现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这八个阶段包括:

1 婴儿前期(0~1.5岁)信任vs怀疑 

2 婴儿后期(1.5~3岁)自主感vs羞耻感 

3 儿童期(3~6岁)主动性vs内疚感 

4 童年期(6~12岁)勤奋vs自卑 

5 青少期(12~18岁)角色统一vs混乱

6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vs孤独感 

7 成年中期(25~65岁)繁衍vs停滞 

8 成年后期(65岁以上)完善vs失望

在这“八阶段理论”中,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确立”在青少年时期十分重要。青少年时期(12-18岁)正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一性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个体的同一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同一性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比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等。在这些阶段中,个体从原始状态逐步形成自我的概念和身份认同。

一般来说,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个体会积极探索个体的身心,并结合现实周围的情况,寻找办法去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整合自我,最后达到自我同一性确立。

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玛西亚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迟、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弥散”。

(1)同一性获得(达成):探索性选择后,把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属于最理想状态。

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

处于同一性获得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成功地探索及思考过他们是谁和自己想做什么的问题。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同一性延迟(延缓):尚未选择,也没行动,希望找到价值观和目标。

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处于同一性延缓阶段的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但仍然没有做出承诺。因此,一方面,他们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焦虑,并体验着心理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是活跃和有魅力的,寻求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处于这种同一性阶段的青少年正在努力解决同一性问题,但只有经过一番努力后才能达到同一性。

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重最多。“我不知道是想学画画,还是想学数学,还是想学计算机,将来当警察,去考古等等。”有自己倾向的一些方向,但是没有最终确定,他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价值支持系统,情感支持系统,让他知道我能做些什么,我是谁。要让孩子有自由、有拒绝的权利,他才能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索。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多给孩子鼓励,在家庭的边界范围内允许他探索和尝试。

 

(3)同一性早闭(停滞或拒斥):未反复探索就做出选择,常由权威做出而非自己探索获得。

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

处于同一性早闭阶段的青少年还没有经历过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成同一性。他们接受的是别人为他们做出的最好决定。

多半家里都有扫雪机式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障碍扫除,给孩子什么都安排好,把孩子的人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孩子他就懒得思考,不去探索,反正家长都给我安排好了,将来会成为一个巨婴,在家里啃老。

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听话,很黏人,父母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认为“只要你高兴,我什么都听你的。”都依赖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

这样的孩子也容易盲从,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放弃。不敢去应对挑战,那时候,父母就会有非常多的担忧,他们已经习惯了依靠父母。

这类孩子很早就停止了探索自我,“反正爸爸妈妈已经帮我决定了,我将来就去当老师,将来就当警察,他们给我安排好了。”“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4)同一性弥散(混乱):不行动,不积极探索,或认为太危险,太困难。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

同一性弥散的孩子,任何想法都没有,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既不探索也不去思考各种选择,容易变来变去,从一种事转到另一种事上,甚至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不知道要做什么,他未必是热爱这个专业,而是为了逃避进入社会,继续考研考博。

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对承诺的缺乏损害了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实际上,他们通常表现出社会性退缩。

这一类孩子一部分原因是在家里经常受到父母冷漠,疏忽,缺乏鼓励和肯定。被否定的孩子时常就有想法:“我不需要去探索了,什么都没有用。”总觉得:“我都还没有想好。”

处于同一性弥散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躺平、摆烂。